飞檐翘角、雕梁画栋、屋脊神兽……我国具有五千年传统建筑文化,古建筑不仅有建筑之美,其中还蕴含了丰富的力学智慧。建筑细节之丰富,在1∶50甚至1∶100的微缩古建筑模型建造上更体现得淋漓尽致。
在固安县牛驼镇琉璃村,一家五代人历经岁月激荡,薪火相传,凭借双手精雕细刻,精致拼接,将这些巧夺天工的古建筑重现在世人面前。
16年制作200多件古建筑模型
传统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早在900年前已经发展成熟,俗称扎小样,是古人为建造庙宇、塔楼而进行的模型制作,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和智慧,体现了古老的力学知识和独特的审美情趣。
琉璃村的张家为木工世家,世代传承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,名叫塑阙斋,延续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。
现年33岁的张咏是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,他17岁时就跟随父辈学习木工,18岁独立将仿古建筑技艺采用模型的方式复制下来,既留存了历史,也留存了技艺;既传承了技术,又传承了文化。
16年来,张咏的足迹遍布省内外。每到一处古建筑,他都会实地查看、丈量、记录,认真观察每一个细小的部分。他凭着一双巧手,微缩了释迦塔、万春亭等200多件精致逼真的古建筑模型,把我国知名古代建筑搬进家中。
2006年,张咏制作了他人生中第一个古建筑模型——故宫御花园里的万春亭。这是故宫里最复杂的亭子,十字地基,每个角有3个翼角2条天沟,顶子是圆的。
2006年,我去北京故宫,看到巍峨宏伟的古代皇家园林,被古人的高超技艺彻底征服,足足在那里转了一整天。当看到万春亭时,心里萌生了用业余时间做万春亭古建筑模型的想法。花了一年时间制作完成后,爷爷对我竖起了大拇指。张咏骄傲地说。
三代人欲打造微型紫禁城
走进张咏的工作室,映入眼帘的午门、雍和宫牌楼、坤宁宫、乾清宫、承乾宫等紫禁城局部微缩模型,精美工艺让人连连称赞。
张家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的第三代至第五代传承人从1998年开始筹划制作‘紫禁城’。2005年,我学成后加入其中。截至目前,已完成‘紫禁城’三分之二制作。张咏介绍,但是,团队中有的老人年事已高,还有人觉得收入少转了行,只有我还在坚持。剩下的三分之一,预计还有四年时间才能完成。
记者走近一看,眼前的故宫角楼模型制作精巧,由百万余个精雕细琢的构件组成。模型的每一个部件都细致入微,即便是1毫米厚的构件也毫不敷衍。木梁木柱、木楔木瓦,一块块接榫而成。细细观摩,无论是秀丽的檐角,还是古香古色的窗棂,都与真实的建筑十分相似。令人赞叹的是,角楼模型的菱花形窗门每扇都能开启,屋脊上仙人走兽的眼睛也一清二楚,将整个建筑模型衬托得十分灵动。
这座角楼模型是紫禁城的一部分,由4个工匠依据故宫角楼原型1∶50比例打造,耗时半年多。张咏说:故宫角楼有三层歇山顶,模型高57厘米,宽39厘米,长39厘米,18梁20柱,96条脊,210组斗拱。模型上最小的背兽仅1.2毫米,均为纯手工清刀微雕制作而成。
毫厘之间见匠心
张咏的这些古建筑模型,几乎都是用榫卯、咬扣和黏合的传统连接方法,细节非常精致。
张咏介绍,制作这些古建筑模型,每一个步骤都不能敷衍。制作古建筑模型需要实地调查、画图,下料,制作各种零构件,再经过开榫、开槽,最后组装成形等11道工序。工序复杂繁琐,精准度要求极高,每一道工序都要一丝不苟。相对于实物建筑,古建筑模型制作更不容易,因为每个零部件都很小,制作时一旦稍有差池,数据不对就前功尽弃。
比如,斗拱的数量都要和真正的古建筑完全一致。只有这样,制作出来的模型,构件间的结合才可以做到严丝合缝,通过榫卯凹凸接合的连接方式将古建筑模型组装起来。张咏说,制作古建筑模型,最难的就是斗拱。斗拱位于柱与梁之间,从枋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,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,合称斗拱。你看这些小斗,都是1毫米厚的,我在制作的时候必须格外小心,否则一不留神就作废了。张咏指着故宫角楼模型上面的小斗说,这种1毫米厚的小斗,故宫角楼模型中有两万多个。
让老手艺成为珍贵文化遗存
中国古建筑太美了,而且非常巧妙又复杂,让人忍不住陷入其中。为了深入了解古建筑,张咏时常研读《清式营造格例》《中国古代建筑史》等古代建筑专业书籍,逐步掌握古建筑的一些精髓。
多年来,在张家人的传承下,故宫三大殿、大明宫含元殿、山西应县木塔《释迦塔》等百余件古建筑模型被我国各大博物馆、科技馆收藏,其中故宫三大殿、故宫角楼等古建筑模型还曾在洛杉矶展出。
中国古建筑模型的工艺技巧是一笔宝贵的财富,但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,很多传统技艺都面临失传。加上古建模型制作没有形成市场,投入大、回报小,传承人少,造成了这一技艺的濒危。
张咏表示,中国古建筑模型不仅是建筑,也是中国历史的记忆和文化载体,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,记录着国家的发展与历史变迁。希望用我的双手,让更多的人领略到中国古建筑的独特魅力。我会继续制作古建筑模型,通过这种方式来宣传国家的古建筑文化,让这些微缩古建筑模型成为一笔珍贵的文化遗存。